一级伊人黄色|91调教|色免费在线观看|fuqervidieos18|短视频专区第一页

2015 基金市場發展與政策展望(精簡版)
來源:復杉投資                     發布時間:2015-01-06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 IPC&IBC聯合調查報告
 
執筆人:
張宣傳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
孫興亮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
李少杰 富達基金(香港) 有限公司 北京代表處
陳婷    貝萊德資產管理北亞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
特別貢獻人:
薛競    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
呂紅    上海通力律師事務所 
 
目  錄
一、機構基本情況   1
(一)機構類型... 1
(二)牌照類型... 2
 
二、全球證券市場展望   2
(一)境內外機構積極看好中國 A 股市場 ... 2
(二)境外機構對全球市場更為樂觀,中外機構共同看好香港市場 ... 2
(三) 境內外機構對全球主要資產的增長預期差異明顯 ... 3
 
三、境內機構拓展境外業務 . 4
(一)整體不夠積極,監管環境、銷售網絡和海外市場人才招募是最大挑戰 ... 4
(二)組織形式上,以香港子公司或分公司為主 ... 4
(三)境外業務以滿足境內投資者全球配置資產需求和境外人民幣管理需求為主 ... 5
(四)境內機構對 QFII/RQFII/QDII 資格額度需求增長 ... 5
(五)發行 RQFII 產品和擔任 QFII 投資顧問是公募基金戰略重點 . 5
(六)擔任 QFII 投資顧問和借 QDII 專戶投資境外市場是私募基金戰略重點 ... 6
 
四、境外機構拓展境內業務 . 6
(一)戰略開發、投資與研究能力、營銷與品牌建設是優先戰略 ... 6
(二)近半數 QFII 機構擬申請增加 RQFII 額度. 6
(三) QFII 機構更看好境外銀行的 QDII 業務增長  7
(四)境外機構對 QDLP 業務興趣濃厚,視產品開發為首要挑戰 . 7
(五)大陸與香港基金互認、滬港通和私募基金是優先策略 ... 7
(七)境外機構最關注影子銀行風險... 8
 
五、對重點改革的態度和政策期望... 8
(一)大陸-香港基金互認: 觀望居多,境內機構更關注產品確認,境外機構更關注時間表... 8
(二)滬港通:參與意愿積極,境內機構更關注產品設計,境外機構更關注稅務與會計核算... 9
(三)上海自貿區:以觀望為主... 9
(四)政策期待:境內機構希望更多參與養老金和企業年金,境外機構希望放松所有權限制 . 10
1
2015 基金市場發展與政策展望
為深入了解境內外資產管理行業機構對 2015 年市場發展與政策環境的觀點, 2014 年 10 底至 11 月 初, 基金業協會對境內外 330 家行業機構進行了 問卷調查, 包括 100 家基金管理公司、 30 家香港子公司、 100 家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100 家 QFII 機構?;厥諉柧?119 份, 包括基金管理公司 49家,中資香港子公司 16 家,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 27 家, QFII機構 27 家。為便于比較,報告中將基金管理公司、中資香港子公司和私募證券基金管理從歸類為境內公司,將 QFII機構歸類的境外公司。調查報告分為五個部分,一是機構基本情況,二是全球證券市場展望, 三是境內機構“走出去” 展望, 四是境外機構“走進來”展望, 五是對重點改革的態度和政策期望。

主要內容如下:
一、 機構基本情況
(一)機構類型
119 家回復機構中 ,境內機構 92 家, QFII 機構 27 家。境內機構中, 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49 家(其中內資公司 25 家,合資公司 24 家),占比 53.3%;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 13 家,
占比 14.1%; 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 27 家,占比 29.3%;其他2中資香港子公司等 3 家,占比 3.3%。 QFII 機構中,共同基金 18 家,占比 66.7%;對沖基金 4 家,占比 14.8%;券商、
銀行、 養老基金、 捐贈基金等 5 家,占比 18.5%。 
(二)牌照類型
境內機構中, 65.2%擁有公募基金牌照,擁有 QFII 和RQFII 資格的機構分別為 16.3%和 28.3%,擁有 QDII 牌照的機構占 28.3%,擁有 QDLP 和 QFLP 的境內機構各占 3.3%,其他多數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境外機構中, 85.2%擁有 QFII 資格, 44.4%擁有 RQFII 資格, 14.8%擁有 QDII 資格,擁有 QDLP和 QFLP 資格的機構各占 3.7%。 
 
二、 全球證券市場展望 
(一) 境內外機構積極看好中國 A 股市場 
未來一年, 有 89.1%的境內機構看漲上證綜指, 75.0%的境內機構認為漲幅將超過 10%, 26.1%的境內機構認為漲幅將超過 20%,另有 8.7%的境內機構認為無法判斷。
未來一年, 有 85.2%的 QFII 機構看漲上證綜指, 55.6%的 QFII 機構認為漲幅將超過 10%, 3.7%的 QFII 機構認為漲幅將超過 20%,另有 14.8%的 QFII 機構認為無法判斷。 
(二) 境外機構對全球市場更為樂觀, 中外機構共同看好香港市場 
與境內機構相比,境外機構更為看好全球市場。看漲香港恒生指數、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標普 500 指數和英國富3時 100 指數的境外機構占比分別為 77.8%、 63.0%、 74.1%和59.3%;相應地,看漲上述各指數的境內機構占比分別為71.7%、 55.4%、 55.4%和 47.8%。境內機構對全球市場參與度不高可能是影響其全球市場判斷的因素之一。
與美國市場和英國市場相比, 境內外機構共同看好香港市場。看漲恒生指數的 境內外機構占比分別為 71.7%和77.8%,認為漲幅超過 20%的增內外機構占比分別為 44.6%和40.7%,均超過對其他市場的預期。 
(三) 境內外機構對全球主要資產的增長預期差異明顯 
未來一年, 境內外機構對全球主要資產類別的增長預期有明顯差異。 境內機構看好的前三類資產為中國股票(成長型)、中國股票(價值型) 和固定收益, 占比分別為 71.7%、50.0%和 34.8%; 境外機構看好的前三類資產為另類投資、多重資產和全球股票,占比分別為 33.3%、 33.3%和 29.6%。
境內機構對另類投資、 多重資產和全球股票看好的比例分別為 22.8%、 13.0%和 2.2%。 反之, 境外機構看好中國股票(成長型)、中國股票(價值型)和固定收益的占比分別為 22.2%、 22.2%和 14.8%。 此外, 境內外機構最不看好股息類股票和貨幣市場, 其次是新興市場股票、 歐洲股票和亞太地區股票。
從資產分布上看,境內機構集中看好境內股票和固定收益資產,境外機構的觀點則更為分散。這一現象也反映出,境內機構可配置資產類別較少,涉足國際業務不多,境外機構可配置資產類別豐富,資產全球化配置程度高。

三、 境內機構拓展境外業務
(一) 整體不夠積極, 監管環境、 銷售網絡和海外市場人才招募是最大挑戰
未來 12 個月內,僅有 36.0%的基金公司(含香港子公司 )和 21.2%的私募基金考慮拓展境外業務。有境外業務計劃的機構中, 63.0%的機構計劃新招募員工人數在 10 人以內,13.0%的機構計劃招募 10-30 人, 2.2%計劃招募 30 人以上,21.7%的機構將保持現狀。
在開拓境外市場的挑戰因素中,綜合排在前三的因素依次為監管環境、 銷售網絡及平臺和海外市場人才招募。 有 1/4的機構將監管環境和銷售網絡及平臺列為最主要挑戰;有22.7%的機構將海外市場人才招募列為第二大挑戰; 此外,有 24.0%的機構將海外擴張成本列為第三大挑戰。
(二) 組織形式上, 以香港子公司或分公司為主未來 12 個月內,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 的境外業務規劃主要集中在香港,公司組織形式以獨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為主。其他地區主要為美國、盧森堡、英國和新加坡,以中外合作發行產品為主。
有境外業務規劃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較少,僅有 6 家機構選擇了地區及組織形式,全部為香港,半數組織形式為子公司或分公司。
(三) 境外業務以滿足境內投資者全球配置資產需求和境外人民幣管理需求為主 
境內機構拓展境外業務最主要的驅動力為滿足國內客戶的全球資產配置需求,其次是成為日益增長的境外人民幣資金管理人。
(四) 境內機構對 QFII/RQFII/QDII 資格額度需求增長有 64.1%的境內機構計劃申請、 增加 QFII/RQFII 資格或額度。 其中,有 32.6%的機構擬申請增加 RQFII 額度;有 9.8%的機構擬在新市場申請獲取 RQFII 資格與額度, 目標市場包括倫敦、新加坡、香港、英國、盧森堡、美國等;有 16.3%的機構擬申請增加 QFII 額度;有 5.4%的機構擬在新的市場申請獲取 QFII 資格與額度。
在 QDII 業務方面, 有 63.0%的境內機構認為, 未來 12個月內會出現增長, 14.1%的機構認為不會增長, 22.8%的機構無法預期。 QDII 業務中,國內基金管理公司 被認為最具增長潛力,其次為證券公司和國內銀行。 對于境內機構委托海外投資業務,如主權財富基金委托海外投資, 65.2%的機構認為未來 12 個月內將出現溫和增長。
(五) 發行 RQFII 產品和擔任 QFII 投資顧問是公募基金戰略重點
在 61 家基金管理公司和香港子公司中, 有 27.9%的機構認為,未來 12 個月內, 將發行 RQFII 產品作為跨境業務首要戰略;有 18.0%的機構將擔任 QFII 投資顧問作為跨境業務首要戰略。
(六) 擔任 QFII 投資顧問和借 QDII 專戶投資境外市場是私募基金戰略重點
在 24 家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有 33.3%的機構認為,未來12 個月內, 將擔任 QFII 投資顧問作為公司跨境業務首要戰略, 有 25.0%的機構將借 QDII 專戶投資海外市場作為公司跨境業務首要戰略。 
 
四、 境外機構拓展境內業務
(一) 戰略開發、投資與研究能力 、 營銷與品牌建設是優先戰略
在有回答的 21 家境外機構中,有 38.1%的機構認為, 未來 12 個月內, 戰略開發是其拓展境內市場的首要戰略, 投資與研究能力、營銷與品牌建設、銷售能力 三項并列,各有19.0%的機構將其列為首要戰略。 另 有 33.3%的機構將投資與研究能力作為排在第二位的戰略, 有 28.6%的機構將營銷與品牌建設作為排在第三位的戰略。
(二) 近半數 QFII 機構擬申請增加 RQFII 額度在有回答的 27 家 QFII 機構中,有 48.1%的機構計劃申請增加 RQFII 額度, 有 29.6%的機構計劃申請增加 QFII 額度,另有 33.3%的 QFII 機構沒有增加 QFII 或 RQFII 額度的計劃。
7
(三) QFII 機構更看好境外銀行的 QDII 業務增長在有回答的 18 家 QFII 機構中,有 44.4%的機構認為 ,未來 12 個月內,境外銀行的 QDII 業務增長前景最好, 其次是境內資產管理機構和境內銀行。
(四) 境外機構對 QDLP 業務興趣濃厚, 視產品開發為首要挑戰在全部 27 家 QFII 機構中,有 29.6%的機構已開展 QDLP業務, 55.6%的機構計劃開展 QDLP 業務。已開展 QDLP 業務的機構將 QDLP 視為長期發展戰略。
在有回答的 19 家機構中,有 36.8%的機構認為開發合適的產品吸引投資者是首要挑戰, 分別有 26.3%和 15.8%的機將尋找恰當的銷售伙伴和建立在岸公司從事業務視為 首要挑戰。另有 26.3%的機構將建立充分的合規框架作為排在第二位的挑戰。
(五) 大陸與香港基金互認、滬港通和私募基金是優先策略在有回答的 23 家 QFII 機構中,有 34.8%的機構將大陸與香港基金互認視為首要策略, 分別有 30.4%和 21.7%的機構將滬港通和私募基金視為首要策略。另有 39.1%的機構將滬港通策略排在第二位, 26.1%的機構將上海自貿區策略排在第三位。
(六) 監管缺少明確指引、資產管理機構股權限制是進入境內市場主要挑戰在全部 27 家 QFII 機構中, 各有 1/4 的機構將監管缺少明確指引 和資產管理機構股權限制 視為進入境內市場的首要挑戰。 在前五位的挑戰因素中,有 92.6%的機構認為境內市場缺乏明確的監管指引, 74.1%的境外機構認為外資進入 A股存在過多 限制, 70.1%的境外機構認為在中國市場缺乏必要的銷售能力。 
(七)境外機構最關注影子銀行風險 
在全部 27 家 QFII 機構中, 有 74.1%的機構將影子銀行風險視為境內市場排在前三位的風險,其中 51.9%的機構將其列為首要風險。此外,中國經濟下行風險和投資者教育缺乏是境外機構關注的重要風險。 
 
五、 對重點改革的態度和政策期望 
(一) 大陸-香港基金互認:  觀望居多,境內機構更關注產品確認,境外機構更關注時間表 
對于大陸-香港基金互認, 正在為 參與作積極準備的境內外機構分別占 29.3%和 33.3%。 分別有 65.2%和 59.3%的境內機構和境外機構尚未積極行動,但希望了 解更多內容。
在積極準備參與的機構中,有 33.3%的境內機構認為確定符合要求的產品是最主要挑戰, 其次是時間表不明確和開發銷售渠道,占比分別為 25.9%和 22.2%。另有 29.6%的機構將確定符合要求的產品 列為第二位挑戰,有 37.0%的機構將運營、結算等中后臺問題列為第三位的挑戰。 
在積極準備參與的機構中, 44.4%的境外機構認為基金互認實施的時間不明確是首要挑戰。另有三分之一的境外機構將設計恰當的產品視為第二位挑戰, 44.4%的境外機構將開發銷售渠道視為第三位挑戰。運營、 清算等后臺問題同樣是關注重點。 
(二) 滬港通: 參與意愿積極, 境內機構更關注產品設計,境外機構更關注稅務與會計核算 對于滬港通,分別有 41.3%的境內機構和 51.9%的境外機構正在積極準備參與滬港通(調查時尚未開通), 另有52.2%的境內機構和 48.1%的境外機構希望了解更多內容,6.5%的境內機構對滬港通不感興趣。 
有 40.5%的境內機構認為,參與滬港通的首要挑戰來自產品設計, 其次是稅務與會計核算、運營與結算。有 83.8%的機構將運營與結算排在參與滬港通挑戰的前三位因素。
分別有 28.6%的境外機構將稅務與會計核算、 運營與結算并列為參與滬港通首要的挑戰, 其次是受益所有權等法律框架。從前三位因素看,稅務與會計核算、運營與結算、交易問題是主要挑戰。 
(三) 上海自貿區: 以觀望為主 
在全部被調查機構中, 僅有 4.3%的境內機構已進入上海自貿區,無境外機構進入。有 20.7%的境內機構和 25.9%的境外機構有進入上海自貿區的意愿,仍處于信息搜集階段;有 55.4%的境內機構和 63.0%的境外機構暫時沒有準備進入,希望了解更多內容后再做出決策。 
(四) 政策期待: 境內機構希望更多參與養老金和企業年金,境外機構希望放松所有權限制 
對于未來 1 至 2 年監管改革的期待, 有 32.6%的境內機構最希望更多地參與養老金和企業年金管理業務, 18.5%的境內機構最希望為海外業務提供監管支持。 從前五項被期待的政策看, 有 88.0%的境內機構希望出現更多產品創新支持政策, 83.7%的境內機構希望出現更為多樣化的銷售模式,81.5%的境內機構希望專戶進一步發展。
境外機構關注點與境內機構存在較大差異。 有 37.0%的境外機構將放松所有權限制視為首要政策期待,其次為放寬A 股投資限制和資本所得稅更加清晰。從前五項被期待的政策看, 放寬 A 股投資限制、 資本所得稅更加明晰以及放松所有權限制是主要期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