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張書東
復旦大學經濟學學士,工商管理碩士,現任上海復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兼投資總監,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校友證券投資俱樂部執行理事。1996年入市,具有近20年證券投資研究經驗。曾負責籌建愛建證券研發部、先后任職中國銀河證券策略和固定收益高級研究員、和匯投資集團投資總監和中建信控股集團投資總監。
文 復旦發展研究院《中國金融·復旦之聲》
編輯部 | 學生記者:秦旭
“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游戲。”
——索羅斯
一、A股市場歷史回顧
嘉賓回顧了自己從1996年入市到現在近20年中國A股市場的周期性變化過程,總結出A股市場“炒概念”、“政策市”的特點。
十多年前,A股中就有很多股票在短期內被炒到四五倍的價格,對于新的事物,大家還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但早早的“炒概念”就很受追捧。今年,“互聯網加”,“虛擬現實”等,很多還都是題材概念。過了十幾年,現在仍然在炒。這樣也沒問題,在大家都看透泡沫之前退出來就可以。龐氏騙局也沒關系,不要接最后一棒。
96年到2001年,是一輪大牛市,上證指數最高時到過2245點,相比起來去年年中上證指數也是2000多點,中國股市確實存在十年漲幅為零的情況。大盤國企股是壓低指數一個主要原因,但很多中小盤股在十年內翻了幾十倍,這也體現了股市結構性的特征,有時候指數不能代表“賺錢效應”。
2001到2005年是又一個股市的“低迷期”。其間,主要是國有股減持和法人股流通造成了長時間調整。當時,社保缺口很大,欲通過國有股減持補充社保基金。
2005年,開始“股權分置改革”,但市場最初反應并不熱烈,在千點附近折騰了快半年,直到05年底。
2006、2007年,又是一波“牛市”,指數上漲幅度到六倍多。
2007年底到2008年初,美國次貸對中國股市造成了負面影響。國內出口下降,經濟過熱等多因素疊加沖擊股市。從2007年10月到2008年底出現了從6124點到1664點的巨大跌幅,在1664點時,溫總理提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隨后09年“4萬億”的救市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出臺,水泥、鋼鐵等傳統周期性產業炒得很火。不過這也為現在的產能過剩等問題埋下了隱患。如果當時采取順周期的調控,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
09年7月,從1664點到 3478點見頂后再度陷入調整。這個過程中,房地產價格被拱起來,開始猛漲。房市占用股市資源,理財產品、信托產品等對股市吸金效應非常明顯。
2010年到2012底,在股指期貨“做空機制”后,先有一輪暴跌,反彈后,又有一波陰跌。直到2012年11月,市場都沒有明顯的風格切換,大票小票一起跌。直到2012年12月觸及解放底之后,銀行股領銜出現一波快速大反彈。
2013年初,創業板接棒銀行股,至今年6月漲幅達到六倍左右。而主板直到去年年中一直在2000點左右徘徊。
事實上,結構性牛市從2012年開始。所以今夏的股災在某種程度上是必然的。一方面,創業板兩年多漲了七倍,估值過高,股指很難持續;一方面強力去杠桿,查配資,誘發了第一波股災。第一波股災后,政府第一次真金白銀救市,投入了1.5萬億。
對于投資者來說,有些人躲過了第一波下跌卻沒有躲過9月的“第二波”,私募、公募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
綜觀過去的20年,1996到2001的牛市,2006、2007年牛市,到2008,到今年的“慢牛”“閃電熊”,中國股市漲跌可以說是和政策密切相關,或者說是“政策市”。
頂部和底部都是政策促成的。一般來說,政策底先于市場底,政策頂先于市場頂。比如說,2007年5月市場在4300點左右的位置,財政部半夜公布上調印花稅,第二天第一次出現“千股跌停”局面,題材股,小盤股都沒有逃過,有些票基本“腰斬”。而后來股指又從3400一路漲到6124,這之間政府出了很多利空,以為4300就是頂部但市場一直頂到6000多點。
所以,監管層調控政策出臺時一定要保持警惕。雖然能看到“政策頂”,但很難判斷市場頂。今年,當4000點時人們還很謹慎,但漲到5000點時,市場就開始過度興奮,以為要沖破達到6124點,而實際上市場已經到頂了。
股票投資最重要的是心態。很多人舍不得誘惑,在市場形勢好時很容易受到周邊情緒鼓動。根本上,這就是人性,如何克服貪婪和恐懼是炒股永遠的命題。這也是散戶很難賺到錢的原因。
至于選股,不同歷史時期要選契合時代的股票。
2000年前,在人們消費層次比較低的時候,四川長虹、青島海爾、深科技、濟南輕騎、銀行股等比較傳統的股票很牛;2000年到2010年,房市改革的階段,商品房開始出現,這是房地產的十年,萬科等地產股是當時的“牛股”;隨著消費水平提高,汽車、電器等成為人們的必需品,蘇寧電器、貴州茅臺等股票漲幅也很大;2012年到現在創業板、中小板興起。互聯網等戰略新興行業變成市場主流。
總的來看,股市主題的變動和經濟周期是相符的。過去的中國經濟依靠投資拉動,與之相關的產業會主導市場,而2012年到現在,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在慢慢轉變,周期性行業進入下降通道。選股要符合當時“主旋律”,即核心資產。現在,要關注戰略新興產頁,新興產業的成長股。
雖然銀行、地產、鋼鐵、煤炭、有色、水泥等也會有階段性脈沖行情,但拐點出現還早,除非改革完成以后。而這個過程未來兩三年都不一定會結束。
二、展望2016年
1、大勢預判
宏觀經濟方面,GDP會繼續探底。針對這一形勢,政府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意味著傳統產業清庫存,去產能。在需求不足情況下必須雙管齊下。對于還沒有收回成本的企業來說,這個過程非常痛苦;對于資源型城市,由此帶來的就業問題不容忽視。產能過剩由來已久且涉及多方利益。銀行貸款更傾向于發放給有抵押、土地的傳統產業而不是新興產業。從前這些企業可以借新還舊來保證資金鏈不斷裂,但如果下定決心改革,被淘汰的企業無法償還貸款,銀行就只能確認壞賬。去產能意味著GDP下降。
對于股市整體的波動,從投資動機看,現在的市場投資途徑比較少,銀行利率低,房地產“限購措施”嚴格,海外投資受限,而且國外估值也不便宜。所以大部分資金還要投資A股。這樣,在流動性方面,股市可能還會有波動、震蕩,存在機會。
在缺乏經濟基本面支撐的情況下,未來市場的持續上漲難度較大,漲多了就會出現下跌。但因為杠桿去掉后,融資踩踏發生可能性降低,因此波動幅度將明顯小于今年。明年預計有資金凈流入3萬多億。養老金入市可能會通過證金匯金直接劃撥,這樣對股市的沖擊不會太大。如果股市再回到2500 點,證金浮虧會非常大,管理層很難承受。而且這對于經濟轉型升級不利,有違政府調控的初衷。去杠桿后,股指會降低波動幅度(20%左右),逐漸符合管理層“慢牛”的思路。可能判斷,明年市場走勢也可能走出類似今年的“N”字型,年初機構(保險、私募、公募等)開始加倉,到 4、5月市場估值過高而進入二三季度的調整,年底可能會再次上揚。
2、投資思路
選股:基于價值選成長股
綜合來看,現在的主流是成長股,一方面它契合行業景氣度,另一方面有政策大力扶持。傳統產業在出清后可能會迎來新的行情,或所謂的“脈沖性機會”,但并非時下主流。
時下投資,關鍵在于把握熱點的切換。有些投資者來回追熱點,這樣做風險比較大,很容易來回踏空,尤其在切換越來越快的時候。可以考慮做精選成長股中長線投資,大盤風險不高的情況下,一年也會有30-50%的機會。雖然經過這次股災,但很多創業板的中長線投資者仍然會有兩三倍的收益。前些年形勢好時,成長股會有更高的回報。現實情況是資金多,優質資產少,泡沫已經存在(增速30%的股票,市盈率已經到60倍以)。所以只能用用泡沫思維選股,選存在預期差的股票,長期趨勢不變的話可以長時間持有。通過提前埋伏,等待上漲為主,即便大盤又有10%左右的調整,也可以持股不動。
明年主要關注:創新型戰略新興成長行業(智慧中國、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困境反轉型傳統行業(傳統周期性行業產能接近出清+改革提速+資產注入+并購重組)地產、有色、水泥、鋼鐵、煤炭等+非銀金融(券商、保險、互聯網金融等)
智慧中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大數據、云計算、工業4.0、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
美麗中國(節能環保:大氣、水、土壤的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電子廢棄物,報廢汽車、生活垃圾等)的回收處理,園林綠化,新能源(核電、光伏、風電等)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鋰電池、超級電容、充電樁、整車及配件等))
健康中國(醫療《醫療信息化、移動醫療》、養老、二胎、生物制藥等)
在淘汰僵尸企業這個鳳凰涅槃的進程中,傳統行業的股票勢必會遭到沖擊。不過也要進行區分。諸如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特別嚴重的行業,反彈會比較困難。而越接近市場出清的行業,就會越快迎來反彈的機會,比如水泥、有色中的稀有金屬等。投資者可以通過研究宏觀報告,挖掘接近市場出清的行業,抓住交易性機會,在拐點接近到來時事先埋伏。
現在做美式的價值投資(藍籌股)還比較痛苦,三四個月可能只有一波脈沖式行情(創業板調整時),但很多人心態還沒有扭轉。比較推薦成長股的價值投資。剛剛過去一波房地產的行情,可實際上大盤成交量還是萎縮的。沒有大批增量資金入市,藍籌股很難上漲 。
慎用反向指標,關注機構倉位
A股的確會有比較“奇怪”的現象。比如近期,銀行券商經常被當做反向指標,但美股指數(納斯達克、道瓊斯、標普)是基本同步的。這體現了A股的嚴重分化、投機效應明顯。某種程度上,現在的機構就像“大散戶”,做高拋低吸,換手率高,有些持股不超過1個月,造成市場波動很大。
微信普及后,散戶和機構獲取信息時間基本差不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的波動,同步獲知信息造成同買同賣,使得機構很難博弈,不如過去好操作。
從前“分析師指標”被當做反向操作指標,不過現在要改變思路。大家都看空,基本就跌下去了。我們逆向思維要在相對高點和相對低點,上漲或下跌過程中不要用逆向思維。
同時要關注機構倉位。今年9月最低2850點左右時,私募倉位在一到兩成左右,而漲到3200點左右時,機構倉位基本沒加,直到3250點突破時,機構才開始加倉。獲取機構倉位信息可以通過一些公眾號的機構持倉調研問卷,比如“新財富”策略前五的分析師等。
因此,機構倉位較低時往往有機會。看似空頭實際上是潛在的多頭。在相對低點,機構會“搶跑”,市場很容易起來。
而機構倉位重的時候要謹慎,達到階段性高點的可能性比較大。比如這次上證指數到5000左右的時候,機構和個人倉位都非常高,甚至很多都是“滿+融”。所謂基金持倉“88魔咒”,也是這個道理。這時候隨便出利空,大家一致往外跑,很容易出現短期頭部。而如今私募機構倉位多在半倉以下,市場一般不會出現大的頭部,所以暫時不必擔心近期的調整,對短中期走勢要有信心。